例如一切皆气的思想,首见于《管子》,又见于《庄子·外篇》,王充加以肯定,柳宗元加以强调,张载更加阐明,直到王夫之、戴震,都宣扬这一观点,好像前后只是相续相承而已。
如上所讲,神与性是十分微妙难知的。(二)变化气质与知礼成性的学说。
每一人都有天地之性,则每一人都有无穷的永生,而不必贪生怕死。天空与万物共同构成无限的物质世界。[16]普通所谓虚空,其实就是气,并不存在所谓无。圣人岂有不仁?所患者不仁也。北宋时代封建社会的特点是:中央集权加强,魏晋以来的门阀世族大地主已经消灭,非门阀的大地主继起,中小地主阶级借科举制度而参加政权。
一方面要有很高的知识,一方面要谦恭合礼。[30]天下的一切运动皆由于神,神是运动之内在原因。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
又说: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!所谓道指事物变化的规律,而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一阴一阳即对立两方面的相互推移、相互转化。《大略》篇不是一篇系统的论文,而是一篇资料摘录,它摘抄了《荀子》一些篇章中的要语和其它材料。《易大传》提出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的命题。何谓揲蓍?《易·系辞上》说太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,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扌+力以象闰,五岁再闰,故再扌+力而后挂。
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。
因而十篇的哲学学说构成了一个宏阔的体系。汉代以后流行的《易大传》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,而田何或他的先师们所不采用的部分,后来都失传了,今日才有所发现。《荀子·大略》篇说:易之咸,见夫妇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,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
(15)《系辞上》说: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,制而用之谓之法。《易大传》以为,处事接物,必须知柔知刚。《系辞上》说: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一阴一阳之谓道。以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与唯心主义思想家都从《易大传》中汲取思想营养。
《易大传》的作者,广泛观察了天地万物的变化,于是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湛命题。这些是太一一词的由来。
所谓淳和未分之气,所谓太一,指天地未分的统一体。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
季子说:骨肉归复于土,命也。这种情况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很自然的。《系辞下》说: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这就是说,作卦次序,先设想一个无形的太极,然后画一奇一偶为两仪,一奇一偶之上又各加一奇一偶为四象(即太阳少阴少阳太阴),四象之上又各加一奇一偶为八卦。(9)这就是说,八卦的创作基于观察,仰观俯察,近取于自己的身体,远取于外在的事物,然后画出八卦。以贵下贱,才能得民心。
从内容看,《大略》篇只是一篇资料摘录,可能是荀子门徒所编,我们不能因为荀子是一个富于独创性的思想家,就断定《荀子》全书各篇都不会引用旧文。宋代以来许多学者都以为形而上者是根本的,形而下者是从属的,其实并非《系辞》原意。
《系辞》必在《公孙尼子》之前,是没有疑问的。如上所述,我们可以断定,《系辞》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的作品,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,惠子、庄子以前。
《系辞》论易象的性质说: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臣+责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我认为,关于《系辞上》易有太极四句,历代注家的解说中,仍以郑玄、虞翻的解说比较正确,最为可取。
汉代施、孟、梁丘三家所传的《周易》共十二篇,《汉书·儒林传》说:费直字长翁,东莱人也,治《易》,……亡章句,徒以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辞》、《文言》十篇解说上下《经》。分为天地,故生两仪也。从自然发生次序说,八卦生于四象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也。
《系辞上》又说:易曰: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一阴一阳,相互对立、相互推移,这就是最根本的规律。
晋代汲冢出土的竹书中没有《易大传》,我们能不能据此断定当时的魏国一定没有《系辞》等篇呢?我认为不能,因为当时的魏国并不是把所有与《周易》有关的书籍都埋藏在魏襄王冢中。《涣》卦《象》说:先王以享于帝,立庙。
第二点就是认为《易经》的卦爻体系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不可违离的图式,可以说是一种世界图式论,因而也就完全陷入于唯心论之中了。胡渭《易图明辩》引李土+恭《与毛太史讯易书》说:太极者,大衍之舍一不用者也。
动物以形躯为体为器,以灵识为用为道。其所谓天都是自然之天。《系辞下》说:乾坤其易之门邪!乾,阳物也。(12)《易大传》以为《周易上下经》的内容就是圣人的最高认识的成就。
《系辞上》赞美天地的伟大说:盛德大业至矣哉!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。《系辞下》说: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
《咸》卦的《彖》说:咸,感也。关于对立引起变化,变化源于对立,《易大传》曾再三加以阐明。
(2)但这里需要作具体分析。……天下人民野居穴处,未有室屋,则与禽兽同域,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,筑作宫室,上栋下宇,以避风雨。